下面铂略为大家带来另一种成本分析方法,作业成本分析法(也叫ABC分析法,Activity-Based Costing)。表二就是针对表一中的“制造费用”这一环节依据作业成本分析法进行的重新分析,让我们来看一下。
表二:成本动因分析方法分配原理
项目 |
金额/元 |
作业动因 |
作业量 |
单位作业成本/元 |
作业成本合计/元 | |||
合计 |
甲 |
乙 |
甲 |
乙 | ||||
基本制造费用 |
70,000 |
作业时间/小时 |
30,000 |
24,000 |
6,000 |
2.33 |
56,000 |
14,000 |
设备调整费用 |
40,000 |
调整次数/次 |
100 |
20 |
80 |
400 |
8,000 |
32,000 |
质量检验费用 |
25,000 |
检验项目/个 |
2,500 |
1,000 |
1,500 |
10 |
10,000 |
15,000 |
材料处理费用 |
15,000 |
处理数量/台 |
1,000 |
300 |
700 |
15 |
4,500 |
10,500 |
合计 |
150,000 |
-- |
-- |
-- |
|
-- |
78,500 |
71,500 |
传统的分析方法在对“制造费用”这一环节上笼统的采用了以工时来分配的标准。但在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到“制造费用”被进一步的细分为了四块,并按照不同的作业动因进行分析。首先,基本制造费用以工时为动因进行分配,时间的长度决定了其费用发生的多少。其次,设备调整费用方面,调整次数直接关系到费用发生的多少,以次数为动因可以将费用具体分摊到各个产品上,即甲20次,乙80次。再次,质量检验费用方面,每次检验的费用都是相同的,但从检验的项目数量上可以做到明确的区分,即甲1,000个,乙1,500个。最后,材料处理费用方面,处理数量是与处理费用发生最相关的作业动因,以处理数量为动因可以明确甲、乙费用的分摊。
按照动因进行分摊后,我们可以看到,乙产品的设备调整费用,质量检验费用,材料处理费用都超过了甲产品,甲的制造费用从原来的120,000元(表一)下降至了现在的78,500元(表二),乙的制造费用从原来的30,000元(表一)上升到了现在的71,500元(表二),差异巨大。乙的成本其实比预想的要高很多,而甲产品则比预想低不少。
在此铂略财务培训认为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作业成本分析法分析动因时,对动因的选择需要有针对性,选择相对独立的、对成本影响较大的作业,再确定与作业量消耗最相关的动因,就能满足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要求了。而面面俱到,对所有成本作业逐一进行分析则是事半功倍的,过多的成本动因会使会计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数据的获得和处理上,大量的非关键数据又导致财务人员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降低,最后致使作业成本分析法效用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