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人员的观念相对滞后,对“会计目标”的理解缺乏深度。
众所周知,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参与决策的全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重核算,轻管理,对会计的决策功能认识不足,会计人员大多充当企业的“记账员”,会计工作仅仅停留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业绩评价也只是工作有无重大疏落,有无按领导意愿完成核算任务等等。甚至企业高管阶层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无财会人员参与,致使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在此状况下,会计人员知识更新的动力、压力明显不足,对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培训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通过他人替代考勤、答卷等方式逃避学习,将继续教育培训看做“带薪休假”的美差。
2、会计人员人数众多,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的会计队伍人数众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差异很大。其中既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正规军队”,又有半路出家的“游击队”,还有早年跟着师傅入行的“学徒工”。相对而言,各单位的年轻财会力量大多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其知识结构较为合理,他们大都思想活跃,独立性强,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敢为性,对会计改革和会计政策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强,而中年甚至年长的一些会计人员则处于事业发展的稳定期,其从业经验十分丰富,对企业各种经济事项的把握比较审慎,律己性、责任性较强,但知识结构相对陈旧,进取性较弱,缺乏开拓精神,对某些会计改革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政策接受较慢。
3、会计人员的相对终身制,制约了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负责人受利益驱使或任职业绩要求,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进行授意、指使,强调会计人员的执业经验或惯性,加之会计工作技术性、专业性、时效性都很强,较长的磨合期也会影响企业财会部门的运转效率。由此,财会部门较其他岗位相对稳定,某些人员在一个岗位上从事若干年工作的也屡见不鲜。财会人员对后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很难认真、持久。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以各种会计职称、资格考试作为提升、评聘的唯一标准,财会人员“十年磨一剑”,一旦取得职称、资格考试的通行证,无异于“金钵在手”,后续学习质量难以保证。
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待改进。
近几年,北京市一直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但某些教学点因师资能力或组织能力所限,培训工作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简单勾画,深入实际明显不足,学员实际听课人数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