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第4期 时间:2007-10-29 16:59:18 | 字体:大 小 【我要纠错】 |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
从20世纪50~80年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长期作为表外业务处理,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束缚。按照FASB的概念框架,资产的定义是:“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流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负债的定义是:“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在现在承担的将在未来向其他主体交付资产或提供劳务的义务”。IASC关于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也与FASB的类似。而衍生金融工具则不同,它表现为一种远期合约,即一种待履行或履行中的合约。长期以来人们并不认为这种待履行或履行中的合约属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自然也就无法可靠地计量。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和现行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矛盾的,只能把它当做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进行处理。
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后,美国FASB在1998年6月发布的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所代表的权利、义务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主张。它认为,作为衍生工具,其结算不外乎两种结果:有利或不利。在有利的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导致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者收到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因此,它是代表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反之,在不利的情况下,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时,需要支付现金、交付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即承担了可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未来牺牲。因而,它们符合资产、负债的最基本特征。总而言之,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否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争议,已暂时告一段落。问题的焦点转到确认标准上来了。
FASB早在FAS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1984)中就指出:确认是将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关于确认标准有: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有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拟被确认的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突破了上述的理论束缚后,FASB和IASC即开始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征,确认时将其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进行研究。
初始确认是对任何项目的首次确认。一般来说,是在特定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这一交易或事项符合确认标准之时进行初始确认。很多项目的确认一次就完成了,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是签订远期合约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签约到履约有一个过程,所以确认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要有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问题。初始确认的标准是: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企业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点上一般以签约时为初始确认时点。已初始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确认到未来交易发生之前这段时间内,尽管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在会计报表日由于利率、汇率、股价等相关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其公允价值的相应变化,且该变化能可靠计量时,有必要对其进行再确认。终止确认是将以前已作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从财务报表中消除。IASC在ED48中规定了终止确认的标准是:(1)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和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利权利,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2)当且仅当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消除时(也就是说,当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时),企业才能从资产负债表上将其剔除。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环节,它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构成。鉴于衍生金融工具总是和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其价值也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IASNo.32就采用了公允价值作为其计量属性。FASB把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是准则的制定除了有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外,还要考虑它的经济后果。按照瓦茨和齐默尔曼(WattsandZimmerman,1979)的观点,理论只不过是为行动提供一种“行为”正当的借口,行动背后的动机是利益,而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又是不一致的,这就注定理论的多样性以及在各利益集团压力下的软弱无力。所以说,在各方利益集团的干预之下,准则制定机构采用混合的计量模式也是权宜之计。
公允价值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证券委员会(SEC)与金融界之间的争论。公允价值的概念,IASC将其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FASB将其定义为:现时交易中,在非强制或非清算性销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愿买卖资产(承担或结算负债)的金额。目前生效的相关准则主要包括FASB的FAS133、137、138和IASC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都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基于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计量也应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IASNo.39中规定初始确认以成本计量,就金融资产而言,成本指放弃的对价的公允价值;就金融负债而言,成本指收到的对价的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应计入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成本。后续计量时,对于金融资产,应依据金融资产所属的类别不同,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1)初始确认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2)不要求按公允价值计价之列且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运用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3)没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以成本计量。对于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也应区别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来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而形成的利得和损失的列报分为: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净损益,交易性的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可计入当期净损益也可计入权益的变动当中。SFASNo.115把有价证券区别为三类,并对其计量标准分别做出了规定:(1)持有至到期日的债权性证券,一般应以各期末的摊余成本计量列示,从而不产生未实现的损益;(2)交易目的的证券,包括债权性证券和权益性证券,均以公允价值计量、报告,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在当期确认;(3)备供出售的证券,包括债权性证券和权益性证券,同样以公允价值计量、报告,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应递延至损益实现。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
20世纪90年代以前,衍生金融工具虽然被作为常用的避险或投资工具,但却未被确认为企业所持有的资产或负债,在财务报表中未予以列报,仅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这种披露方式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明显失真。基得皮波迪银行被PaineWebber收购、巴林银行倒闭、中国万国证券被申银证券兼并、中海油巨额亏损事件都是例证。有鉴于此,IASC和FASB纷纷制定出台政策、公告,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主要成果有SFASNo.105、107、119和IASNo.32、39。FASB在其最新的准则中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该在表内进行列报,列报内容包括:(1)合约的金额。在合约买卖双方分别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2)缴纳保证金的金额和支付期权费的金额,确认为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3)上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
财务报表的表外所提供的信息,其重要性绝不亚于表内列报的信息。比如有关金融工具的风险敞口及风险管理政策和会计政策,就只能在表外披露。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明细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的合同条款和条件,包括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目的、类别和性质。第二,核算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包括对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终止确认的时间标准,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来源,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盈利和亏损的基础和原因等。第三,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通风险等内容。第四,市场价格的预测信息对报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揭示其市场价值在未来的可能变化以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等。在表外披露除文字表述外,也经常采用编制附表的方式,关于编制金融工具表的设想,是值得研究的。金融工具表的基本结构可以是矩阵式的。对于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按持有的目的分栏(例如,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套期保值或投机获利),按金融工具的类别分行(例如,衍生金融工具中的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和互换合约等,或分为股票衍生金融工具、利率衍生金融工具和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