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额分析_注会财管热点答疑
注会《财务成本管理》中有很多计算公式,但是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如果想在学习之后巩固,不妨多做计算类习题,在强化知识点上也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发现学习时的疏漏。
存货的应计利息是怎么算的?
问题来源:
C公司只生产和销售甲、乙两种产品。目前的信用政策为“2/15,n/30”,有占销售额60%的客户在折扣期内付款并享受公司提供的折扣;不享受折扣的销售额中,有80%可以在信用期内收回,另外20%在信用期满后10天(平均数)收回。逾期账款的收回,需要支出占逾期账款额10%的收账费用。如果明年继续保持目前的信用政策,预计甲产品销售量为4万件,单价100元,单位变动制造成本40元,单位变动销售费用20元;乙产品销售量2万件,单价300元,单位变动制造成本200元,单位变动销售费用40元,公司目前的固定成本总额为140万元。
如果明年将信用政策改为“5/10,n/20”,预计不会影响产品的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销售的品种结构,而销售额将增加到1200万元。与此同时,享受折扣的比例将上升至销售额的70%;不享受折扣的销售额中,有50%可以在信用期内收回,另外50%可以在信用期满后20天(平均数)收回。这些逾期账款的收回,需要支出占逾期账款额10%的收账费用。假设存货周转率(按营业成本确定)保持2次不变。该公司的资本成本为12%。
要求:
(1)计算公司目前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额。
甲产品销售额=4×100=400(万元)
乙产品销售额=2×300=600(万元)
总销售额=400+600=1000(万元)
甲产品销售比重=400/1000=40%
乙产品销售比重=600/1000=60%
甲产品边际贡献率=(100-60)/100=40%
乙产品边际贡献率=(300-240)/300=20%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40%×40%+20%×60%=28%
变动成本率=1-28%=72%
综合保本点销售额=140/28%=500(万元)
甲产品保本销售额=500×40%=200(万元)
甲产品保本销售量=200/100=2(万件)
乙产品保本销售额=500×60%=300(万元)
乙产品保本销售量=300/300=1(万件)
(2)假设公司继续保持目前的信用政策,计算其平均收现期和应收账款应计利息(一年按360天计算,计算结果以万元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四位,下同)。
平均收现期=15×60%+30×40%×80%+40×40%×20%=21.8(天)
应收账款应计利息=平均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1000/360)×21.8×72%×12%=5.2320(万元)
(3)假设公司采用新的信用政策,计算其平均收现期和应收账款应计利息。
平均收现期=70%×10+30%×50%×20+30%×50%×40=16(天)
应收账款应计利息=(1200/360)×16×72%×12%=4.6080(万元)
(4)计算改变信用政策引起的税前损益变动净额,并据此说明公司应否改变信用政策。
单位:万元
项目 | 原政策 | 新政策 | 差额 |
边际贡献 | 1000×28%=280 | 1200×28%=336 | 56 |
应收账款应计利息 | 5.2320 | 4.6080 | -0.624 |
存货应计利息 | (4×40+2×200)×12%/2=33.6 | 33.6×(1+20%)=40.32 | 6.72 |
收账费用 | 1000×40%×20%×10%=8 | 1200×30%×50%×10%=18 | 10 |
折扣费用 | 1000×60%×2%=12 | 1200×70%×5%=42 | 30 |
税前损益 | 221.1680 | 231.072 | 9.904 |
税前损益变动额大于0,所以,公司应该改变信用政策。
【提示】第(4)问:在题中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营业成本即变动成本,原政策的存货的应计利息=营业成本/存货周转次数(率)×公司资本成本=存货的变动成本/存货周转次数(率)×公司资本成本=(4×40+2×200)/2×12%=33.6(万元)。
未改变信用政策之前是1000万元的销售额,改变之后是1200万元的销售额,增加了20%,进而变动成本也增长20%。因此新政策的存货应计利息是在原政策的基础上提高了20%。
注意在计算存货变动成本是只包含变动制造成本,不包含变动销售费用,因为变动销售费用属于期间费用。
东奥解答
在题中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营业成本即变动制造成本,原政策的存货的应计利息=营业成本/存货周转次数(率)×公司资本成本=存货的变动制造成本/存货周转次数(率)×公司资本成本=(4×40+2×200)/2×12%=33.6(万元)。
营业成本/存货周转次数(率)计算的就是存货平均余额,乘以资本成本就是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了
本文注册会计考试热点问答整理自东奥答疑板块
(本文为东奥会计在线原创文章,仅供考生学习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