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计算步骤和思路
精选回答
一、成本计算步骤
1.生产费用支出的审核:
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应根据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该企业的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严格审核。
目的是制止或追究不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费用,以及各种浪费和损失。
2.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
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
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用于记录各项成本数据。
3.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
对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进行汇总,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
将能直接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对于不能确认某一成本计算对象耗用的费用,则应按其发生的地点或用途进行归集分配,分别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综合费用账户。
4.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
对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账户的综合费用,月终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分配后的费用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5.划分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
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即为完工产品总成本。
在有在产品的情况下,需将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按一定的划分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划分,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6.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在品种法、分批法下,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即为产品的总成本。
分步法下,则需根据各生产步骤成本明细账进行顺序逐步结转或平行汇总,才能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
以产品的总成本除以产品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
二、成本计算思路
1.明确成本计算目标:
确定成本计算的目的,如存货计价、计算销售成本和确定收益,或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以及产品定价等。
2.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
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最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或分步法等。
3.保持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加强成本数据收集和记录,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性。
定期进行账实核对,保持成本分配原则的一致性,避免频繁变化影响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4.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
通过成本核算,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反映成本水平,对成本控制的绩效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
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研究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的途径。
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事前管理:
1.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以现有条件为前提,在历史成本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和判断的成本管理活动。
成本预测是进行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组织成本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的前提。
2.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是在成本预测及有关成本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经济效益、质量、效率和规模等指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各个成本方案进行分析并选择最优方案的成本管理活动。
3.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以营运计划和有关成本数据、资料为基础,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针对计划期企业的生产耗费和成本水平进行的具有约束力的成本筹划管理活动。
二、事中管理: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者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条件施加主动的影响或干预,把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的成本管理活动。
三、事后管理:
1.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时根据成本核算对象,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要求,对营运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取得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向有关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活动。
2.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查明影响成本变动的各种因素和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本的管理活动。成本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和相关分析法等。
3.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是对成本计划及其有关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相应奖励和惩罚,以监督和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责任制,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成本管理活动。
考核指标可以是财务指标,也可以是非财务指标,例如,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应主要选用财务指标,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则大多选用非财务指标。
更多相关知识点,可以点击查看:
更多知识点的详细解读,考试重难点分析尽在东奥会计在线中级财务管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