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奥信仰提示:注会财管第20章《业绩评价》涉及业绩评价的一些常用指标,本文简单总结一下其中的公式,并澄清大家对一些财务指标的模糊认识,比如“净收益”和“净利润”是否为相同的财务指标等。关于各种业绩计量方法的优缺点,大家需要认真阅读2014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相关内容,并认真听一下东奥闫华红老师和田明老师两位老师的课程讲解。理由是注会现在实行机考,出题真的是全方位无死角的,祝大家在东奥学习愉快。现在进入正题:
一、以【盈利】为基础的业绩计量
(一)净收益与每股收益
净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每股收益=净收益/平均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注意:每股收益和每股净利润的差别在于每股收益排除了优先股股利。2014年开始注会财管教材开始注重对优先股的表述,原因在于虽然我国《公司法》一直没有对优先股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但国务院的规范文件《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2013年11月30日)对优先股筹资有新规定,故此部分将成为未来的热点问题。
(二)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收益/投资额,但注意对如何计算收益和资产,可以有诸多选择。选择的指标不同,组合后计算出来的投资报酬率会完全不同。最常用的是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
总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润/总资产,说是税后利润或者净利润,都是同样的意思,财管教材不是由一人全程编写,一些术语前后不太一致,这一点应予注意,我们只看其实质即可!
说到净利润是由总资产带来并不符合情理,在本书第2章时对此有清晰的描述,本章呼应这一点,说到在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之后,用净经营资产净利率来反映经营业绩,更为合理,此之谓“管理用财务报表”,也是财管的核心内容。在学习本章时,很多基本财务指标都需要与本书第2章结合来理解,对比中理解财管各指标的真正含义。
权益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权益净利率无疑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核心指标。第2章《财务报表分析》一章中对该指标有极为详尽的表述。参见第2章《财务报表分析》。总资产净利率反映经营管理的业绩,而权益净利率则反映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理财业绩。
二、以【剩余收益】为基础的业绩计量(关键是理解“机会成本”概念,并且,经济增加值本质上也是剩余收益这一理念的延伸。)
(一)剩余收益=收益-投资要求的报酬率×投资额
剩余权益收益=净收益-权益投资要求的报酬率×平均权益账面价值
=平均权益账面价值×(权益净利率-权益投资要求的报酬率)
(二)剩余经营收益=净经营收益-平均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资产要求的报酬率
=平均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净经营资产要求的报酬率)
(三)剩余净金融支出=净金融支出-平均净负债×净金融负债要求的报酬率
=平均净负债×(净金融负债报酬率-净金融负债要求的报酬率)
注:经济利润比会计利润多考虑了机会成本,此部分容易出计算题,至少出计算型单选题
三、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业绩计量
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后经营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调整后的投资资本
本身也是剩余经营收益的计算方法之一。计算时,需要对会计数据进行一系列调整,包括税后经营利润和投资资本。
而基本的经济增加值则是根据未经调整的经营利润和总资产计算出来的经济增加值。
即:
基本经济增加值=税后经营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报表总资产
四、以【市场增加值】为基础的业绩计量
市场增加值=总市值-总资本
是从外部评价公司管理业绩的最好方法。
五、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一)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二)部门可控边际贡献=(一)-部门可控固定成本
(三)部门税前经营利润=(二)-不可控固定成本
注意:以部门可控边际贡献作为部门经理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是最好的,它反映了部门经理在其权限和控制范围内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
以部门税前经营利润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评价部门经理的业绩。
六、投资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3种计量方法)
部门投资报酬率=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
部门剩余收益=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要求的报酬率
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前经营利润-加权平均税前资本成本×调整后的资本成本
再次提醒本章学习要点:
1.与第2章结合。
2.不仅要理解业绩评价涉及的公式,更要理解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另文专述)
最后祝大家财管考试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