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审计》高频考点:非统计抽样示例
【东奥小编】我们一起来学习2015《审计》高频考点:非统计抽样示例。本考点属于《审计》第四章审计抽样第三节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的内容。
【考频分析】:
考频:★★★★★
复习点拨:本考点比较重要,需要考生完全掌握。
【内容导航】:
1.明确测试目标
2.定义总体
3.定义抽样单元
4.定义错报
5.确定可容忍错报
6.确定样本规模
7.分层
8.选取样本(略)
9.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10.根据样本审计结果,推断总体错报
11.评价总体,形成审计结论
【高频考点】:非统计抽样示例
1.明确测试目标
确认ABC公司2013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明细账中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
2.定义总体
注册会计师将总体定义为2013年12月31日剔除贷方余额账户和零余额账户以及剔除单个重大项目和极不重要项目之后的应收账款余额。
代表总体的实物是2013年12月31日剔除单个重大项目和极不重要项目之后的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账户。
注册会计师将重大项目定义为账面金额在140 000元以上的所有应收账款明细账账户,并决定对其进行单独测试;将极不重要项目定义为账面金额在1 000元以下的所有应收账款明细账账户,并决定对其不实施审计程序。剔除重大项目和极不重要项目后抽样总体变成2 200 000元,包括1 500个账户,如下表所示:
抽样总体
项目分类 |
项目数量 |
总金额(元) |
重大项目 |
1 |
200 000 |
极不重要项目 |
150 |
10 000 |
抽样总体 |
1 500 |
2 200 000 |
合计 |
1 651 |
2 410 000 |
3.定义抽样单元
注册会计师定义的抽样单元是每个应收账款明细账账户。
4.定义错报
注册会计师将错报界定为被审计单位不能合理解释并提供相应依据的、应收账款账面金额与注册会计师实施抽样所获得的审计证据所支持的金额之间的差异(高估)。错报不包括明细账户之间的误记、在途款项,以及被审计单位已经修改的差异。
5.确定可容忍错报(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以此为基础,根据被审计单位特点、风险评估结果和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等因素,确定应收账款可容忍错报为140 000元。
【提示】选取样本阶段
6.确定样本规模(公式法计算)
注册会计师将应收账款存在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评估为“中”,且由于没有对应收账款的存在认定实施与函证目标相同的其他实质性程序而将“其他实质性程序的检查风险”评估为“最高”。根据表4-8得到的保证系数为2.3。
注册会计师根据下列公式估计样本规模:
2 200 000÷140 000×2.3≈36
7.分层
注册会计师将抽样总体分成金额大致相等的两层,发现两层分别包含的项目数量相差很大,因此决定分层。
注册会计师将36个样本平均分配到这两个账面金额大致相等的层,每层18个样本。
因此,注册会计师从第一层300个账户中选取18个,从第二层1 200个账户中也选取18个。
样本分层情况如下表所示:
样本分层表
层 |
层账面总额(元) |
层账户数量(个) |
层样本规模(个) |
第1层 |
1 120 000 |
300 |
18 |
第2层 |
1 080 000 |
1 200 |
18 |
合计 |
2 200 000 |
1 500 |
36 |
8.选取样本(略)
9.样本实施审计程序(函证样本)
注册会计师向37个客户寄发了询证函,包括1个重大项目和36个选出的样本。重大项目中存在的错报为1 034元。
36个样本中发现的错报如下表所示:
样本错报汇总表
层 |
层样本 账面总额 (元) |
层样本 错报额 (元) |
层样本 错报数量 (个) |
层错报额 (元) |
第1层 |
124 900 |
2 400 |
2 |
21 521 |
第2层 |
30 500 |
550 |
1 |
19 475 |
合计 |
155 400 |
2950 |
3 |
40 996 |
【提示】评价样本结果阶段
1.考虑错报的性质和原因;
2.推断总体错报;
3.考虑抽样风险并得出总体结论。
10.根据样本审计结果,推断总体错报
注册会计师利用比率法推断的总体错报额为40 996元,加上重大项目中发现的错报 1 034元,计算出错报总额为42 030元。
11.评价总体,形成审计结论
注册会计师将推断的错报总额42 030元与可容忍错报140 000元比较,认为应收账款借方账面余额发生的错报超过可容忍错报的风险很小,因此总体可以接受。
【相关复习资料】:
注会频道相关推荐: